- 张强;张德全;
<正>龙头拐生态清洁小流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西柳沟中游风沙区的北缘,行政区划隶属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村,项目区总面积13.89 km~2。为进一步减少泥沙淤积、协调水沙关系,2023年鄂尔多斯市实施了龙头拐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3 925万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7 km~2,分为综合治理区、河道治理区、人居环境整治区、封育整治区。
2025年06期 No.51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强;张德全;
<正>鄂尔多斯市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主力基地,也是资源性、工程性和结构性缺水并存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鄂尔多斯市政府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座谈时提出了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现称“拦沙换水”)的思路和构想,即由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在“十大孔兑”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建设拦沙坝和引洪滞沙工程拦洪滞沙,减少入黄泥沙,从而置换出部分黄河输沙用水量,换取黄河用水指标,以增强鄂尔多斯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供水能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2025年06期 No.519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本刊;
<正>4月28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2025年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安全运用工作会议,分析当前淤地坝防汛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短板弱项,总结交流经验,对2025年淤地坝防汛工作进行再检视、再部署、再强化。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黄委副主任徐雪红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李国英部长调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时的有关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保障淤地坝安全度汛,支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No.519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雷涛;于洋;江大海;皮成玲;张丽玮;
植被恢复是遏制边坡土壤坍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不同恢复年限和恢复方式给边坡所带来的效应不同。为探究高速公路岩石边坡植被恢复特征,以京沪高速公路典型路段临沂段、莱芜段3个恢复年限(近期3 a、中期13 a、远期23 a)边坡K565、K472、K562为对象,通过样方调查、群落指数计算,揭示不同阶段植被群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近期(3 a),草本植物占主导(占比76%),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快速定植,物种多样性指数初具规模;(2)中期(13 a),植物群落进入演替过渡期,灌木个体数量占比升至52%,豆科多年生植物(苜蓿、刺槐)成为优势种,物种多样性达峰值;(3)远期(23 a),植物群落趋于稳定,灌木个体数量占比逐渐增加,达64%,乡土物种(酸枣、荆条)占据优势,草本个体数量占比减少至36%;(4)植被恢复第13年为物种多样性的拐点年份,草本—灌木演替与土壤养分改良呈显著正相关,建议针对不同恢复阶段优化物种配置,以提升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成效。
2025年06期 No.51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子棋;张瑜;包广道;张忠辉;刘婷;丁铭铭;罗也;张薇;
土地沙化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农田沙化和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在沙化地区实施农林复合模式可提高沙地防风固沙功能、改良土壤、增加农业生产力。以吉林省沙化土地的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即4行杨树+玉米、单层杨树网格+大豆、单层杨树网格+高粱、7行杨树+花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和样地取样监测,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侵蚀模数及其动力因子、作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进行分析,并设置仅种植作物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农林复合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防护林主风向后的3个林带平均高度至7个林带平均高度范围内是农林复合模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减轻土壤盐碱化的最佳范围;(2)4种农林复合模式均可显著降低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并将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1 000 t/(km~2·a)以下,防风固沙的效果较好;(3)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作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均有显著提高,但对作物N、P、K元素含量影响较小;(4)农林复合模式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推动土壤肥力提升,控制区域风蚀发生,可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5)目前吉林省沙地农林复合模式的防护林树种较单一,大多为杨树,且林龄配置不合理,需因地制宜进行优化。
2025年06期 No.519 67-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奕晨;李浩;刘素红;谢云;
以位于南方红壤区的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某大型芒果种植基地为研究区,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数字正射影像、DSM(数字表面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得到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土壤侵蚀因子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并进行强度划分。结果表明:(1)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7.97 t/(hm~2·a),最大土壤侵蚀模数达到64.00 t/(hm~2·a);(2)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东北部部分区域达到了中度甚至强烈侵蚀;(3)通过实地调查对土壤侵蚀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坡地果园土壤侵蚀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4)南方红壤区园地水土流失防治应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坡度较大的区域设置鱼鳞坑、果树坑、梯田等,并保留林间枯枝落叶以增加林下植被覆盖。
2025年06期 No.519 72-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雷晓琴;朱艳华;肖奇骏;王一然;刘成;
为科学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参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问题分类和责任追究标准》(办水保函[2020]564号),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各工作环节要求指标化,结合水土保持监管内容及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水土保持组织管理情况,水土保持监测监理情况,施工扰动状况,弃渣场、取土场及土石方利用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水土流失状况与危害,水土保持重大变化等因子的指标权重,构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综合评价模型,创新建立了一套全面、准确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的量化评价体系,并拟定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综合评价赋分方法。综合评分在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可作为年度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候选项目;评分在80分及以上、90分以下的为良好;评分在60分及以上、80分以下的为合格;评分在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可视情况将相关参建单位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或“黑名单”。
2025年06期 No.519 76-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冯骁;张澳群;吴元元;
为了实现干旱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经济、生态的协同发展,利用InVEST与PLUS模型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四县(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及产水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模拟预测了四县(区)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及产水量。结果表明:2000—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四县(区)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草地转化为耕地及建设用地,且研究期后10 a土地利用转化强度大于前10 a。2030年土地利用预测中耕地、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的产水服务价值进一步增加,年均产水服务价值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降雨量显著相关,各类用地产水深度呈现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未来需要增强人口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需求适配性,兼顾生态系统供容及维育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为核心,强化土地利用长期规划,权衡多维功能;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掘土地资源价值;提升生态恢复治理水平、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同。
2025年06期 No.519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